日前,南理工“青年夜校”正式开课,拳击项目全国冠军、优秀青年导演、知名街舞教师等校外“业界大咖”走进校园,采用“小班制、多频次、菜单式、沉浸式”的创新模式,开设拳击课、摄影课、长跑、街舞等特色课程,分享专业知识,持续为青年学生“充电续航”。
在这“理”,汲取知识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。走出教室,在竞赛、实践项目中学以致用、磨炼本领,也能让自己加速成长。创新创业大赛、机器人大赛、数学建模竞赛……在这“理”,总能找到让你感兴趣的项目,收获成长与进步。
学校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,强化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联动。2016年,学校开始实施“本科生素质发展学分和第二成绩单”管理制度,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取得成果、竞赛获奖等15类内容纳入记载并转换为素质发展学分。
结合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,全校建立43个学生创客工作室,覆盖所有专业学院,面向全校学生开放,成为学生创新实践基础平台。通过双平台共建共享,实现课程实践教学和科创实践的贯通融合,实现科研训练的全覆盖,促进学生“学中创,创中学”,提升学生科创实践能力。
学校加强实践育人资源共享,推动学科专业融通。实施了“一院一品”实验室建设计划,建成了42个国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,每年承担实验教学200余万人时数。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、前沿科学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等88个国省级科研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,支持科研训练、毕业设计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,为提升学校实验教学水平和实践育人能力保驾护航。
成立国内首家“拆装工坊”,让学生在拆装设备中
培育创新意识、增强实践动手能力
学校坚持科研成果与创新实践融汇,将科研训练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,鼓励学生选题与教师省部级及以上横纵向科研课题相结合,参加高层次科创比赛,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。
学校每年立项1400多项科研训练项目,年均投入经费300余万元,在近五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15金、20银、30铜,在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冠军;在近五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累计获得15项特等奖、9项一等奖、12项二等奖、12项三等奖。
学校积极引进优质海外办学资源,加强高质量国际联合培养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一批世界顶尖大学设立39项联合培养项目。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举办“工业设计”本科合作办学项目,与法国洛林大学举办合作办学机构“中法工程师学院”,双双入选“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工程”。
学校全力推进在地国际化建设,厚植国际化人才培养沃土。学校自2020年起推出102门“国际课程”,邀请外籍专家为本土学生讲授学分课程,海外院士、学术大师为本科生开课,学生踊跃报名,效果良好。
学校加快构建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,助推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。2020年以来举办国际组织能力培训4期,开设碳中和国际化人才暑期实训项目、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,推送32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、2名教师赴国际组织任职。
学校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与设计,打造具有南理工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。在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,增加“劳动教育”通识教育必修课,重点加强心理、文学、历史等人文社科领域方面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建设;建设一批以《兵器中国》国防特色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选修课,突显学校军工文化底蕴和特色;探索跨学科或跨界合作的通识教育选修进阶课组建设。
德育为先,健全学生发展队伍。学校秉承“优选、赋能、厚爱”的工作理念,持续改善辅导员队伍学缘、性别、年龄结构,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、素质过硬、能力突出的学生工作队伍,培育了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。
智育为重,完善学业支持体系。以“三降三升”为目标,持续优化“三三三”本科生学业支持体系。构建“学校-学院-年级”三级网络,实现学校“本科生学业指导中心”、学院“学业指导站”、年级“学业指导部”三级联动;面向全体学生、优秀学生、学困学生三类群体,提供发展指导、建档帮扶等个性化的学业支持;落实“会学”讲堂、“导学”指南、“乐学”空间三条途径,打造“多维度”暖心课堂,实现全方位的学习指导。
体育为基,塑造学生健康体魄。实施3年6学期“基础+兴趣+提高”的多层级、多面向体育课程组织形式,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结构化和共生性,重视健康能力、运动参与、体育意识的整体性培育,以传统体育“龙文化”为抓手,开设“40+”体育选项课,融合“课内+课外、理论+实践、平时+期末”的评价,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。
美育为要,陶冶学生艺术情操。践行“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”,夯实“主题美育、品牌美育、人人美育”三重架构。坚持美育主流文化精神不动摇,致力将艺术实践教育打造成“形象化的德育、舞台上的思政”,产出了一批彰显南理工精神的文艺精品。
劳育为本,培养学生坚韧品质。学校出台《南京理工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》,构建了“8(理论)+8(课内实践)+16(课外实践)+X(日常)”的劳动教育体系。劳动教育课程首次纳入2022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。在2022年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评选中获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。
江阴校区率先探索“书院主管学生、学院主抓教学”管理机制,书院提供教育管理服务支撑,打造个性化学习模式、层次化成长模式、融通式育人模式和全方位环境模式,在辅导员主导、学生主体的思政育人框架下,为学生的学习成长,配备学业导师、朋辈导师,在价值引领、专业指导、学业规划、同辈互助、科研导航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,校区各类学生管理工作有温度、有精度。
从学生入学到毕业,建立以校长“入学第一课”、党委书记“毕业思政课”、校友讲座、社团活动等形式为主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,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需求;依托校内资源,开设《就业指导》必修课和《职业生涯管理》等20余门通识教育选修课。连续16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“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”系列活动,通过模拟招聘大赛、职业规划大赛等10项品牌活动,不断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指导,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,提升学生就业能力。
本研贯通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
强化对各类学生群体的精准就业指导。针对“学业困难”群体,以特色学业指导站、零挂科班级创建为抓手,持续优化学风,提升学生学习能力。针对职业定位不清群体,通过生涯体验周等品牌活动,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。针对创新创业群体,通过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,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活动,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。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群体,通过“宏志助航”专项培训学生,挖掘勤工助学、管理服务助理岗等,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。
学校被授予“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”“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202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54.39%,赴国防和工信领域就业占比达72.37%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持续向好,愿意再次来校招聘的比例为99.6%,对我校在毕业生知识、职业能力、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。